SM电击器电路原理分析
SM电击器电路原理分析
By hvprvbo
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某几款电击器频繁在SM小视频中出镜。对其工作原理好奇,于是开始抄板分析。大部分使用电池或USB口作为电源的电击器电路设计都面临两个问题:
1. 升压问题。普通电池和USB口的电压通常达不到能刺激人体的水平,因此需要用升压电路得到较高的电压,再用于刺激人体。
2. 极性转换问题。电击器的输出电压具有不同种类的波形。极性波(单向电压)作用于人体容易导致肌肉组织损伤,因而需要采用电荷平衡的无极性波来减少甚至避免这种损伤[1]。因此需要电路来定时地改变输出电压的方向。
这些爆款电击器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呢?通过PCB抄板分析,发现它们几乎都采用了boost升压电路与H桥电路组合的方式,部分电路图分别如图 1,图 2和图 3所示。
图1为boost升压电路图。当IO1为高电平时,三极管Q导通,电感L被接地,电流开始通过电感,电感被充电。然后,IO1切换到低电平,三极管关断,由于电感保持电流连续,电感两端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,于是二极管D导通,电感通过二极管D给电容C充电,将之前充电过程的能量全部提供给电容。电容经过充电后,电压上升一个增量。反复重复上述充放电过程,电容就会不断被充电,电压VH逐渐升高,从而得到高电压。(某款电击器输出从最低档调到最高档,测得电容两端电压VH从45V升到150V,这个电压还是很高的)
得到高电压VH后不能直接输出刺激人体,还需要通过H桥电路实现极性转换。H桥电路原理图如图 2所示。图中VO1和VO2分别接在人体敏感部位上。VH为高压输入。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,其他两个三极管关断时,高压VH通过Q1,Q4与人体形成回路刺激人体,此时输出为VO1正,VO2负;当三极管Q2和Q3导通,其他两个三极管关断时,高压VH通过Q2,Q3与人体形成回路刺激人体,此时输出为VO1负,VO2正。通过单片机不断控制上述4个三极管的导通关断,就能实现把高压VH有正有负地输出。
实际上,两个PNP型三极管Q1和Q2还需要另外两个NPN型三极管驱动,完整的H桥电路图如图 3所示。当IOP为高电平,ION为低电平时,Q4和Q1D导通。Q1D导通后引发Q1导通,从而VO1输出正,VO2输出负;反之亦然。
为了验证上述原理正确性,使用逻辑分析仪分析了单片机的IO输出时序,结果如图 4所示。逻辑分析仪Channel0连接boost电路驱动口IO1,Channel1和Channel2分别连接H桥驱动口ION和IOP。从图 4(a)和(b)可以看到,从42ms到162ms的这段时间,Channel0一直在通方波(部分结果太长,图中省去)。此时用示波器分析IO1与电容电压VH的关系,如图 5所示。图 5中黄色的CH1与IO1相连,绿色的CH2与VH相连。从图 5(a)和(b)中可以看到每通一个周期的方波,电容C上电压增加一点。
当电容充满电后,H桥驱动口IOP和ION依次导通,输出正极性和负极性脉冲。从图 4中可以看出,在42ms到162ms的这段时间,电容充满电后,在162ms时刻ION导通,输出负极性脉冲;此时用示波器分析ION与VH的关系如图 6所示。图 6中黄色的CH1连接ION,绿色的CH2连接VH。可以看到,ION高电平后,电容放电,VH呈指数规律下降。然后在223ms到343ms这段时间,又开始电容充电过程,随后在343ms时刻IOP导通,输出正极性脉冲。依次重复上述过程,电击器就交替输出正负极性脉冲,不断刺激敏感部位。
(c) 图 5 用示波器分析boost驱动口IO1与电容电压VH |
(a) |
(b) 图 6 用示波器分析H桥驱动口IOP与电容电压VH |
参考文献:
1. 史蕊, 基于ARM系统的脉冲电疗仪设计. 2013, 吉林大学.
评论
发表评论